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
大四必修‧中國思想史(二)筆記
自由點閱,請勿自行轉貼
筆記範圍:魏晉哲學思想
一、玄學意義與簡介
玄學:最早見於《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是對生命及思想意識之遠冥幽深境界的探索。以老莊學說思想為內容,以名家思辯方式為手段,試圖調和儒道,發展成「玄學」。
內容分類 | 談論典籍 | 主要議題 |
哲理 | 三玄:《周易》、《老子》、《莊子》 | 有無、一多、才性、言意、自然名教 |
經義 | 《詩》、《書》、《禮》、《春秋》、《論語》、《孝經》 | 天道、性命 |
品藻人物 | 《世說新語》 | 評人才德學識 |
物典 | 佛教經論 | 儒道釋的合議 |
時期 | 正始時期 | 竹林七賢 | 元康時期 |
人物 | 何晏、王弼 | 阮籍、稽康 | 郭象 |
有無 | 貴無 | 崇有 | |
自然與名教 | 名教本於自然 | 越名教而任自然 | 名教即自然 |
思維方法 | 得意忘象 | 寄言出意 |
二、時代與思想轉變
1.由漢代「經學」轉向魏晉「玄學」
經學 | 玄學 |
提供國家統一理論解釋與說明的價值 | 持批評態度之文人思想 |
2.由漢代「宇宙論」轉向「本體論」
哲學形上學 | 宇宙論 | 本體論 |
特點 | 說明本源至萬物生成過程 | 尋求可以認知的經驗事物,不具時間的先後關係,只具有邏輯意義的先後關係。為人的精神安頓提供一種境界。 |
影響 | 神學 | 般若學 |
代表人物 | 董仲舒、王充 | 王弼、何晏 |
本體指的是事物的本性,其具有邏輯意義的先後關係,可以超越經驗知識。
三、玄學發展
興起 | |
政治社會衰頹 | 東漢中期困於外戚與宦官的鬥爭 |
清議轉為清談 | 清談分為兩個階段:「月旦人物」和「哲學思辯」。 清談第一個階段不談政治,只談人物的氣質、體態和命相等,第二個階段才是所謂的「名理派」、「魏晉玄學」。 |
官學衰微私學興盛 | 國家處於戰亂無法支持教育,世家大族為了鞏固家族地位,必須為子弟延攬最好的師資。 |
內儒外道的處世態度 | 儒學屬於入世擔當的通學,為了避免當權者或其他世家的猜忌與構陷,故表現無為和超越的態度。 |
發展 | |
擺脫【漢代經學的束縛】、【章句訓詁的繁瑣】、【陰陽讖緯的荒誕】 | |
影響 | |
魏晉玄學雖有探討生命本源,卻無法提出身心安頓的解釋,故般若學傳入後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論,又因為連年戰禍,使得家破人亡、生死無常,有利佛教傳入及發展。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