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

大四必修‧中國思想史(二)筆記

自由點閱,請勿自行轉貼

筆記範圍:王弼思想
一、以無為本
《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王弼解作「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欲全有,必反於無也。」可見王弼繼承老子「無」的思想。,簡單來說「無」就是「本體」,「本體」是「道」,也就是「自然」。
王弼認為「無」為萬物之本,他將「無」分為三種特性,分別為恆常性、超越性和主宰性。
特性
內涵
恆常性
萬物無常,而道為常
超越性
道超越現象界,具無限性
主宰性
道行於萬物之中,主宰萬物
 
 
 
 
 
「若溫也則不能涼矣,宮也則不能商矣。形必有所分,聲必有所屬。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聲者,非大音也。」說明「無」是經由有形、有象、有具體屬性與特徵的事物,推出其是具有絕對無限意義的本體之意義。「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於無也。」,強調「無」與「有」是邏輯問題、認識問題,而非「生成」問題。本體被規定為「無」,是在認知活動中藉邏輯推知的,而「萬物」作為認知的對象,則具有經驗事物與知識的意義。
 
崇本息末
王弼認為名教所維護的功能是持批評與否棄的態度,「始制,謂樸散始為官常之時也。」尊卑和官長皆為「樸散」()淪喪時為之,「遂任名以號物,則失治之母也。」過分執著與強調,則會失去其施行的根本。
「聖人不立形名以檢於物,不造進向以殊棄不肖,輔萬物之自然而不為始」王弼以「自然」、「無為」為本體所提出之要求,「名教」與「禮法」只具有「末用」的意義,故其提出「崇本息末」的治國之法。
 
【補充】王弼思想簡表
體用
貴無
一多
 
萬物
政治社會
自然中有名教
自然
名教
學派
調和儒道
代表人物
會通孔老
(玄學化)
思維表達
得意忘象
言象
概念組合
 
母、守母、崇本、舍母
子、存子、舉末、用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享閱沙龍 的頭像
    享閱沙龍

    享閱沙龍

    享閱沙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