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
大四必修‧中國思想史(二)筆記
自由點閱,請勿自行轉貼
筆記範圍:王弼思想
一、以無為本
《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王弼解作「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欲全有,必反於無也。」可見王弼繼承老子「無」的思想。,簡單來說「無」就是「本體」,「本體」是「道」,也就是「自然」。
王弼認為「無」為萬物之本,他將「無」分為三種特性,分別為恆常性、超越性和主宰性。
特性
|
內涵
|
恆常性
|
萬物無常,而道為常
|
超越性
|
道超越現象界,具無限性
|
主宰性
|
道行於萬物之中,主宰萬物
|
「若溫也則不能涼矣,宮也則不能商矣。形必有所分,聲必有所屬。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聲者,非大音也。」說明「無」是經由有形、有象、有具體屬性與特徵的事物,推出其是具有絕對無限意義的本體之意義。「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於無也。」,強調「無」與「有」是邏輯問題、認識問題,而非「生成」問題。本體被規定為「無」,是在認知活動中藉邏輯推知的,而「萬物」作為認知的對象,則具有經驗事物與知識的意義。
二、得意忘象
王弼為了確認「本體」的不可指稱性,通過分析「意」、「象」、「言」三者關係,進一步辨明經驗知識、語言詞彙的侷限性。「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在周易中,「意」指卦意,「象」指卦象,「言」指卦爻辭,每一卦都蘊含一定的意義,其意義必須通過卦象顯示,卦象又是藉由卦爻辭表示的。
王弼效法莊「得魚忘筌」的精神,「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指言象是表達意義的工具或方法,而「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則是強調達意的目的,體會或完成其意義後,便要從中超越,不可囿守。王弼認為透過語言可以描述物象,但語言不能完全表達作為「無」的本體,只有拋開現象的干擾,才能獲得對事物本質的認識。
三、崇本息末
王弼認為名教所維護的功能是持批評與否棄的態度,「始制,謂樸散始為官常之時也。」尊卑和官長皆為「樸散」(道)淪喪時為之,「遂任名以號物,則失治之母也。」過分執著與強調,則會失去其施行的根本。
「聖人不立形名以檢於物,不造進向以殊棄不肖,輔萬物之自然而不為始」王弼以「自然」、「無為」為本體所提出之要求,「名教」與「禮法」只具有「末用」的意義,故其提出「崇本息末」的治國之法。
【補充】王弼思想簡表
體用
|
貴無
|
無
|
有
|
一多
|
|
道
|
萬物
|
政治社會
|
自然中有名教
|
自然
|
名教
|
學派
|
調和儒道
|
道
|
儒
|
代表人物
|
會通孔老
|
孔(玄學化)
|
老
|
思維表達
|
得意忘象
|
意
|
言象
|
概念組合
|
|
母、守母、崇本、舍母
|
子、存子、舉末、用子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