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為我,出生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我想一定有其獨一無二之處,會有不可取代的視角。」

本書分為「荒」、「謬」、「感」三個部分,「荒」為作者童年紀事,「謬」為青春年少往事,「感」為性別體感與情感,一篇篇散文乘載著作者五彩繽紛的記憶,騷夏的記憶如同潘朵拉的盒子,開「箱」的同時,我被「箱」內各種不同的珍寶,閃瞎了雙眼,腦中就像充滿各種金星,不斷地閃現似曾相似的畫面。

〈屎窟〉分享小騷夏晚上不敢上廁所,黏著外婆陪她去,外婆因為貪睡而不理會小騷夏,小騷夏竟然掀開外婆的上身,鑽進懷裡吸吮她的乳頭,文字有了魔力,彷彿重現當年小騷夏的焦急與靈動。

 

〈棺材店裡的英文課〉說到英文老師為了躲避督導,三天兩頭更換不同人家,有次孩子們在棺材店樓上上課,走進棺材店裡平時調皮搗蛋的孩子,也不覺得肅穆了起來,放學後同學們魚貫走出棺材店,到對面的錄影帶店前找自己的家長,大家「心照不宣」的都在馬路的另一頭停車等待。

 

〈著驚〉一文是敘寫小騷夏收驚的經驗,小騷夏脖子上長了怪東西,醫生的診斷結果令家人驚惶失措,因此求助「師父」,師父說要舉辦法會,才能驅離附在小騷夏身上的吊死鬼。法會每進行完一段落,法師就會喊一聲長音「拜~」,然後全場所有人包括法師,都要朝小騷夏的方向膜拜,小騷夏恍恍惚惚地看著大家,忽然瞄到寫著自己名字及生辰八字的紅紙,好像有些不對勁,法會終於結束了,師父說洗完菊花花辮澡,就能重獲新生,後來小騷夏還是開口詢問父親生辰八字一事,「啊,死呀!」真相大白,果然抄錯了……

 

謹以此書致想念過去自己的你。


文章標籤

享閱沙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中對於男同性戀擺盪於友情與愛情之間的心思,是如此的刻骨銘心,「人們孤孤單單在世上活著,就像一片葉子,飄落生命的河流上。在枝頭的時候,也許碧玉層層,有許多陪伴。但總要獨自離開一回,因為愛,唯有愛,讓我們甘心墜落,浮沉其中。我以為,我可以勇敢地倚靠愛。所以便義無反顧地信仰了。記得從前,每愛過一回,都以為自己不會輕易再愛了。可是後來,當我遇見夏生,才知道:愛是沒有規則的。愛,想來的時候來;想走的時候走。我曾經信仰愛,然後發現愛情何其現實。當愛離開,我的信仰只能是一地破碎的玻璃,我赤腳踩過,沁出血來。」

 

桂和和明婷本是感情極好的朋友,有天桂和聽聞明婷愛慕一名女孩,竟因此醋勁大發,不再理會好朋友,後來明婷尋個藉口,找桂和代筆一張卡片,請他在卡片寫下祝福語,自暴自棄地桂和照做,卻對自己的表現十分失望,明婷將卡片轉交給桂和,桂和拿到寫著自己字跡的卡片哭笑不得,由此事桂和和明婷成為戀人,好景不長兩人親密的舉動,被明婷的父母得知,明婷必須搬出宿舍,每天通勤上學,桂和在這段戀情中掙扎著,他愛著明婷,不想要他背負沉重的社會價值與父母壓力,所以桂和決定放手,「『我不要了,我真的不要了。』一回,我看著他送來的三明治和奶茶,頹然地對他說。『不要早餐,還是不要我了?』明婷,一字一句地問我。『都,不要了。』我咬一咬唇,狠心地說。

 

我認為《男身》可比之男版陳雪《像我這樣一個拉子》,桂和雖然不是作者的真名,也許桂和某些經歷是作者的親身體驗或心情寫照,對於愛和性別的認定,總是帶著淡淡地憂傷,正如一條潺潺的溪水,緩緩地在心間流淌,水有時是熱的,有時是冷的,像是桂和之於阿默的偎靠,之於倪笙的往日,之於荻原的擺盪,還有之於澤康的心,「一段段,在生命依序被播放的,獨奏的愛情。原來,我早就聽見了。在愛情樂章中,屬於獨奏部分的磅礡與低語。聽見了,每一回獨奏時,人們的悲傷,甜蜜,無能為力。」

 


文章標籤

享閱沙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蘇珊的父親史蒂芬曾經是個暴躁的大男人,蘇珊因為家暴的陰影而疏離父親。在一天蘇珊收到來自「史蒂芬妮」的信,原來那是她父親術後的名字,在信中父親邀請身為記者的女兒紀錄自己的故事。

蘇珊雖然充分的準備提問,父親卻自顧自地說著自己術後生活─模仿女人的舉止和滿櫃的服飾等,每當蘇珊想要深究父親行為背後的動機時,父親又像一縷輕煙悄悄地從話題中溜走。

 

蘇珊以紀實的文字撰寫父親的這段心事,從中可以看出蘇珊努力地爬梳父親的身世,包括匈牙利籍、反猶太主義、對二戰的記憶及俄羅斯的攻擊等,閱讀期間必須細細地找尋線索,才能明白父親晦澀且幽微的心情。

 

「暗房」不僅代表著父親身為攝影師的工作身分,也暗指父親對自己性別的認同是多麼避諱談論,父親是否因為害怕面對過去的自己,所以故意模糊記憶,「她是猶太人,還是基督徒?匈牙利人還是美國人?女人還是男人?如此多的對立。」隨著父親的死亡,蘇珊已無法探問,她拿著父親遺贈的祈禱書,及史蒂芬妮的珍珠耳環,就此踏上歸途。

 

謹以此書致深究自己價值與意義的你。

暗房裡的男人


文章標籤

享閱沙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喜歡一個人並不困難,在我們的生命旅程中,可能喜歡過好些人,可是,喜歡一個人能喜歡多久呢?會愈來愈喜歡?還是漸漸不那麼喜歡?甚至忘記了當初為什麼會喜歡?」曼娟老師以此段話作為《喜歡》二十週年版的開頭令人玩味;我們曾經信誓旦旦說著「喜歡」,卻在不久後又改變心意,不論是選擇性遺忘,還是遺失了初心,總歸我們不像從前的「喜歡」。

《喜歡》收錄12篇短篇小說作品,選錄其中1篇作品分享:〈珍珠眼淚〉改編自《人魚公主》,人魚公主黎兒如願上岸尋找愛人,黎兒見到日夜思念的愛人時,卻發現對方又老又病又殘,經過家人的說明,黎兒得知愛人是為了尋找自己而成了這副模樣,她便善意的欺騙愛人及其家人,在陪伴愛人的這段時間,黎兒喜歡上岸上的人事物,但是她終歸屬於海,離去前的黎兒終於忍不住落淚,身為人魚族的她,眼淚會化為珍珠,但是在離別時分,人們看見的不再是珍珠的珍貴,而是彼此破碎及哀傷的心。

 

謹以此書致曾經失去重要心意,卻再次失而復得的你,這次請無論如何都要好好把握!

喜歡


文章標籤

享閱沙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曼娟老師的作品《彷彿》又再版了!第一篇閱讀老師的作品是來自國中國文課本─〈人生需求愈少,負擔愈輕〉這篇作品其實很讓我失望,我想像中的曼娟老師應該是才情兼具,「該是一個很溫柔且敦厚的作家,怎麼這篇文章都看不出來呢?」因為讀友的推薦,我到書店去購買老師的新書《只是微小的快樂:便足以支撐這龐大荒涼的人生》,讀完後依舊不是很滿意,接著看《彷彿》卻讓我驚豔不已、愛不釋手。

《彷彿》收錄11篇短篇小說,篇篇動人,引人共鳴,就如曼娟老師喜歡芳療,老師的作品如芳香的精油,在空氣中飄散,味道久久不止,讓人有種餘韻未了,對故事的人物及其遭遇都有種說不出的惋嘆,然而這種惋嘆不是哀傷的,因為我們都清楚這就是人生,人生即充滿著許多不完美,若是太過完美,反而是種缺憾。

 

〈聽說你們相愛〉是由作家玉桐二次拒絕出版社老闆許翰林的求婚開始,玉桐拒絕老闆的求婚後,受邀去參加同學明和的婚禮,明和是玉桐就讀大學時走得很近的異性朋友,卻無緣走在一起,明和告訴玉桐來參加婚禮的還有一位熟人─阿俊,玉桐本無波瀾的心,悄悄隨著回憶而起伏;阿俊曾在體育課出其不意地擁抱她,「她更敏銳的感覺到阿俊的心跳和柔軟的軀體,這擁抱如此全心全意,她覺得被擁抱的不只是她的身體,而是無依的、飄盪的靈魂。她從不知道擁抱可以到達這麼深的程度,深到令她落淚。」玉桐沒有拒絕,好幾次玉桐就這樣默默地被對方環抱著,直到有次被阿俊的哲學系男友撞見,才結束這種心照不宣的「契合」。婚禮上明和壓低聲量,道出幾年前的心事,「玉桐,妳有沒有想過,這麼多年,妳為什麼找不到心的歸屬?妳是一個人,阿俊也是,妳們這麼久了,總算可以有情人成……」玉桐打斷明和的同時,感覺到體內有一種難以言狀的痛,猛然甦醒,再見阿俊時,她身形微胖、兩鬢花白,帶著兩個孩子,兩人寒暄後,阿俊主動表示回程順道載玉桐回臺北,在車上阿俊終於鼓起勇氣向玉桐告白,玉桐一手懷抱著女孩,一手攬住她的肩,「讓我照顧妳。照顧妳和孩子。我可以的。」

 

〈聽說你們相愛〉看似尋常的標題,內容卻深深地打動著我,那種尋覓多年的情感,終歸有機會說出口,且得到了回應,是多麼的難能可貴,「玉桐有一種找家的安定幸福感,雖然,回臺北還有一段長路,未來的路也還長。」綿長而不見盡頭的路將有著無比的幸福與未知的挑戰,但是我想能擁有彼此,阿俊和玉桐定能勇敢地攜手面對。

 

謹以此書致喜歡曼娟老師作品,及尋覓世間難得真情的你。

 

彷彿

文章標籤

享閱沙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村上春樹透過「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兩個世界構築一部精采的長篇小說。

首先小說的獨特之處即是主角的名稱─主角唯有自稱「我」,而沒有其他稱呼,若是沒有閱讀過意識流小說經驗的讀者,可能會因此混淆,但是越是深究故事,便會發現村上用心的經營,此種寫法竟能鬼使神差的令主角自由穿梭在「兩個世界」,直到第二十三章「兩個世界」因博士的解釋而有連結,「我」的身分漸漸明朗,在此番抽絲剝繭的線索中,將會帶給讀者莫大的閱讀樂趣與想像空間。

 

再者看似奇異的「森林」、「獨角獸」和「影子」的元素,卻是營造小說神秘空間的關鍵。村上喜歡運用「森林」創造新空間,那個空間即是讓「我」(主角和讀者)得以在現實之間喘息的空間。「獨角獸」的神祕色彩賦予它在小說的意象─自我;獨角獸生時的身軀來往於街與森林邊緣,搬運著人的記憶,死時的頭骨被當作「讀夢」的工具,雖然身為聖獸,卻被當作乘載人類意識的犧牲品,不就像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為了妥協現狀而犧牲了自我之代表?最後「影子」則象徵我們心中嚮往的自由與根植的不安,往往會在我們意想不到的時候,給予我們不一樣的選擇或回饋。

 

因《刺殺騎士團長》而開始閱讀村上春樹作品的我,竟然不知不覺將心中第一名的作品讓給《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在小說中建構兩個平行世界是不容易的,不僅需耗費心思安排情節,也得絞盡腦汁控制篇幅,不能讓任何一個世界有過多的贅述,以避免其中一個世界獨大,使另外一個世界失真。

謹以此書推薦給生活在天平兩端,並且用盡力氣維持平衡的你。

世界末日與冷酷寒境


文章標籤

享閱沙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失蹤者》同《城堡》和《審判》是卡夫卡孤獨系列作。《失蹤者》是暨《城堡》和《審判》之後閱讀的,若列出對三本書的推薦排名,《城堡》為第一,《審判》次之,《失蹤者》為後,並非我不喜歡《失蹤者》,而是它太過寫實的內容,讓我感到不安和不舒服。

主角卡爾因在故鄉德國和女傭發生關係,繼而誕下一子之事,而被父母送往美國,為了找尋放在船艙的傘,而遇見司爐,為司爐主持正義,而和親生舅舅相認,從此章可以看出卡爾年紀雖小,卻富有正義感的一面。

 

卡爾寄宿在身分尊貴的舅舅家,舅舅為他請來大學教授,每天早上教授其英文,原以為卡爾的生活就會如此平淡無奇的進行下去,沒想到在卡爾堅持前往卜倫德先生家後,舅舅就這麼拋棄卡爾,成為喪家之犬的卡爾並沒有因此灰心,反而積極地計算手頭的盤纏,搭乘地鐵前往其他鄉鎮尋找工作。

 

卡爾很幸運地獲得飯店工作,透過書中描述,可以看出卡爾對工作的勤奮和介紹人的感激,但是好景不常,因為誤會而被辭退,看到卡爾壓抑著委屈,被領班用力地扭捏手臂輦出飯店,我不由得為其感到心疼。

 

卡爾是多麼努力地生活,他不求他人的肯定,卻實實在在的為生活打拼,竟落得如此下場,甚至在逃離幫傭處後,前往馬戲團所在,求取下一份工作,正是因為如此不公平的待遇,使我打從心底為卡爾感到不值與不捨。

《失蹤者》原名《美國》,是卡夫卡依據對美國的想像所撰寫的長篇小說,小說雖然未完成,但是依然可以看出卡夫卡在設定角色與情節的用心。透過卡爾求生的過程,可以看到職場的陰暗面;不論遭受多大的挫折與委屈,為了生存我們只能默默地吞忍,背負著傷疤,繼續在這個世界學著活下去。

 

文章標籤

享閱沙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本書是前年的書單,為了撰寫【微型書展★性別認同】特別到誠品書店找書,對我而言再次閱讀《像我這樣一個拉子》,讓我重憶起許多回憶,包括剛閱讀時的震撼和他人分享此書的心靈共鳴。

當年閱讀此書時,是抱持想理解和幫助同性戀友人的心情。我原以為同性戀的感情模式和異性戀是不同,卻沒想到在書中發覺非但沒有自己所想像的差異,甚至還有很多我從未想過的問題,例如:面臨的社會價值挑戰更甚異性戀,「現在如果我自稱為『拉子』,這個美麗的詞,已不再是僵固的『血統證明』,不是一個『緊箍咒』,而是一個我可以選擇、意願穿戴的美麗花環。」或者需要面對自己性別的認同程度,比之異性戀者複雜,「我在兩種性別的愛情裡掙扎混亂了好長的時間,我曾經充滿羞愧、自責、困惑、哀傷,我認為自己無論如何都無法與這個世界相容,哪兒也找不到屬於我自己的容身之地,因為那些我還無法處理的愛情、慾望、關係……」

 

陳雪透過「親愛的」做為每個篇章的開頭,細細地為自己或為伴侶記錄下當年所經歷過的每段感情,那些情感讀來是那樣的深刻和似曾相識,好像身為異性戀的我們,也有同樣的幸福與苦澀;我們都曾經困守在名為「愛情」的囹圄中,痴痴地為對方付出的同時,漸漸遺忘真正該愛的是自己,因此迷失了自我。「我不斷地與現實碰撞,頭破血流,我在黑夜裡無望地奔逃、在噩夢中一次一次驚醒,我曾以為我永遠也不會幸福,不可能得到平靜……」

 

最終章陳雪從所有的情感中找回了自己,也找到了一生的摯愛,「走過山山水水,風風雨雨,其實這種戀那種戀的分別對我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已找到自己,我已把自己鍛造出來了,我找的了你,我能夠靠著自己的力量穩定於世,與所愛的人相守,我依然愛著那些如少年般的女孩,但那份愛也已經穿透了人的外型與裝扮,直指核心,我知道那就是一份愛,從有能力的人心中生出,可以達到對方心裡。」

 

謹以此書對找尋自我及修煉愛情路上的你,獻上我最真摯的祝福─期待著有天你能知道該如何為自己做主,不再輕易被感情勒索,也不再因恐懼而逃避。

像我這樣一個拉子


文章標籤

享閱沙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城堡》一書很難用三言兩言說明心得,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的腦海閃過許多文學經典,例如:歌德《浮士德》、塞萬提斯《唐吉軻德》和村上春樹《1Q84》等。

《城堡》、《審判》和《失蹤者》為卡夫卡孤獨之系列作,卡夫卡之所以難懂,在於其性格纖細、敏感和幽微,我認為可將其比擬捷克版的谷崎潤一郎。

建議第一次閱讀卡夫卡作品的讀者,先閱讀《給菲莉絲的情書》會好過直接投入前述三本著作,透過《給菲莉絲的情書》可以深入瞭解這位作家的成長背景和獨特性格。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堡,那座城堡其實就是我們看世界的標準,或是世界為我們所樹立的價值,我們被其桎梏,活得不成人樣,我們雖然努力擺脫,卻再再被他者制約,書中的K即是代表著這樣的我們。

 

因篇幅所限,僅分享兩章內容及個人閱讀心得:

他在尋找什麼,她也在尋找什麼,像發瘋似的,臉孔扭曲,把頭鑽到對方的懷裡尋找,他們擁抱,他們抬起身子,都沒有使他們忘記,而是提醒他們要去尋找。他們像狗拼命刨地那樣抓住對方的身子,在一籌莫展和失望的情況下,為了還能得到最後的幸福,他們有時用舌頭舔對方的臉。疲倦才使他們平靜下來,使他們互相產生感激的心情。─第四章

 

這段文字促使我深入想像K和弗麗達在床上交疊的身影和依存的行為,他們是那樣一往情深,正如《1Q84》裡的男女主角不約而同找尋所謂的1Q84年,最後在月色的襯托下,他們帶著一個小生命抵達新世界。

 

文章標籤

享閱沙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沒想到夏目漱石的作品竟然能讓我玩味至今,腦海中滿是書中「貓」的身影;「貓」不論是因為年糕黏在牙齒上,而不得手腳並用,看似跳起「年糕湯舞蹈」,還是用貓言貓語看待主人和其他人類的互動都極其有趣。

「貓」大多的觀察都是透過對白所表現,故需要更多耐性靜心閱讀,然而透過此種寫作方式不僅能客觀地觀察書中每個角色,且能增添想像的空間。

閱讀此書時,我竟然有種錯覺,從這隻「貓」身上我看見了「哲學家」的影子,在牠身上我總感到若有似無的超然,牠用那雙眼洞悉所有周遭的人事物,看似無意,卻似有情,此種閱讀經驗對我來說十分特別!就像至日本龍安寺參觀方丈庭院一般,一開始什麼都看不到,「不過是一堆小石子和大灰石的差別罷了。」,而後看見的卻是一大千世界,山水不再是山水,而是來自於你心中的「枯榮」。

正因為有前述的感受,我認為書中的結局更適合「貓」,也唯有那樣的結局,才能使《我是貓》成為經典。至於是什麼樣的結局,就待大家細細「品味」後揭曉囉!

我是貓


文章標籤

享閱沙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