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
大四必修‧訓詁學(一)
自由點閱,請勿自行轉貼
筆記範圍:期中考古題─申論與問答題
何謂「字、詞」? 又何謂「字本義、詞本義」? 請條列舉例說明之。
(100、101年)
字=詞 | 字:漢字書寫系統中的基本單位。 |
詞:由語音和語義結合而成的基本單位,或稱為「語詞」。 | |
例如:葡萄、咖啡、螳螂 |
字本義 | 或稱字形義、形本義。通過字形結構的分析所獲得的意義。 |
詞本義 | 由約定俗成地認定某一語音符號與某種特定意義結合而成的語源意義。 例如:「初、始也。从刀衣,裁衣之始也。」 |
古今詞義的演變可分成擴大式、縮小式及轉移式,請說明此三種詞義變遷的形式,並分別舉例說明之。
(100、101、102、103年)
擴大式 | 概念延伸的擴大。 由專名→通名。由特殊→普遍。 |
1.江─長江→大水的通稱 2.河─黃河→河流的通稱 3.牧─本義「養牛人」→飼養牛羊牲畜→管理人民→培養管理 4.臉─目下頰上→整個「面」 | |
縮小式 | 概念延伸的縮小。 由通名→專名。由普遍→特殊。 |
1.穀─百穀總名→縮小詞義,變為專指稻米的果實。 2.宮─一般庶民住宅→縮小詞義,變為「皇宮」專稱。 3.寡─凡無妻無夫通謂之寡→縮小詞義,變為專指「無夫之婦人」 4.臭─原為氣味總稱→縮小詞義,變為惡臭之義。 | |
轉移式 | 不屬於擴大式或縮小式 |
1.窮─原為不得志之義→轉移詞義,變為貧窮之義。 2.憐─原為憐愛之義→轉移詞義,變為憐憫、同情之義。 3.風流─原為風俗教化、流風餘韻」之義→轉移詞義,變為行為浪漫之義。 4.無賴─原為無所依靠之義→轉移詞義,變為地痞之義。 |
請就日常生活中習見之「殊聲別義」現象舉五例,並辨析它們用法(詞性、聲調、意義)上的差異。
(100、101、102、103年)
(一)文
(1)音ㄨㄣˊ(音紋),各色交錯之紋理也。《說文》:「文,錯畫也,象交文。」文,今通稱文章。名詞。
【文獻】《唐˙杜甫˙偶題詩》:「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謂文章是傳之千古的宏大事業,而其中的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心裡知道。
【詞例】抒情文、議論文
(2)音ㄨㄣˋ(音問),飾也。即掩飾之意。動詞。
【文獻】《論語˙子張》:「小人之過也,必文。」意謂小人做錯事不會承認,反而會找很多藉口來掩飾他的錯誤。
【詞例】文飾、文過飾非
(二)好
(1)音ㄏㄠˇ(音郝)媄也。美色也。《說文》:「好,媄也,從女子。」名詞。
【文獻】《段注》:「好,本謂女子,引申為凡美之偁。」
【詞例】好人、好女
(2)音ㄏㄠˋ(音號)愛也。《楚辭˙九章˙惜誦》:「父信讒而不好。」動詞。
【文獻】《荀子˙君道》:「愛民而安,好士而榮。」意謂國家的興亡,與國君是否重民、是否喜好美士有關。
【詞例】偏好、好大喜功
(三)惡
(1)音ㄜˋ(音堊)不正也。《禮記˙學記》:「知其美惡。」
惡,今多兇、壞之意。名詞。
【文獻】《論語˙鄉黨》:「色惡不食,臭惡不食。」謂食物的顏色變了不吃,氣味壞了也不吃。
【詞例】惡少、惡世
(2)音ㄨˋ(音兀)憎也。《集韻》:「惡,憎也。」動詞。
【文獻】《論語˙里仁》:「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謂只有賢能的人才能喜歡別人,憎惡別人。
【詞例】厭惡、嫌惡
(3)音ㄨ(音汙)嗟歎聲也。《孟子˙公孫丑˙下》:「曰:惡,是何言也。」語助詞。
【文獻】《荀子˙法行》:「孔子曰:惡,賜,是何言也。」當子貢詢問孔子:「為什麼君子都重視玉而輕視珉,是因為玉少而珉多嗎?」孔子便答:「唉!賜啊!這是什麼話呢!」
【詞例】惡乎
(四)相
(1)音ㄒㄧㄤ(音襄),共也。交相也。《詩˙大雅˙行葦˙戚戚兄弟傳》:「戚戚,內相親也。」名詞。
【文獻】《易˙咸》:「二氣感應以相與。」謂天地二氣互相感應而化育成萬物。
【詞例】相引、相干
(2)音ㄒㄧㄤˋ(音象),謂姿態容貌形體也。《金剛經》:「無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名詞。
【文獻】《史記˙高組紀》:「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相,願季自愛。臣有息女,願為季箕帚妾。」呂公告訴劉邦:「我從年輕就喜歡為人看相,已經相過無數人了,但發現沒人比得上你的面相,希望你善自珍重。我有女兒,願意許配給你做為妻妾。」
【詞例】相貌、皮相
(3)音ㄖㄤˊ(音攘),祭寒暑也。與穰通。《說文通訓定聲》:「相,假借為穰。」動詞。
【文獻】《禮記˙祭法》:「相近於坎壇,寄寒暑也。」相近,當為穰祈。
【詞例】相近
(五)衣
(1)音一(音依),人身之所以蔽寒遮體者,多用布帛等物縫製而成。《說文》:「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名詞。
【文獻】《白虎通˙衣裳》:「衣者,隱也,裳者,鄣也,所以隱形自彰閉也。」
【詞例】衣服、布衣
(2)音一ˋ(音羿),謂服著之也。動詞。
【文獻】《論語˙子罕》:「衣弊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謂穿著破棉袍,與穿著狐貉皮草的貴人站在一起卻不感到羞愧,子路大概就是這樣的人吧。
【詞例】衣被、衣錦還鄉
四、古今詞義的演變可分成擴大式、縮小式及轉移式,請就下列各例,說明詞義的演變,並標示其演變形式。(涕、取、宮、墳、臉) 【範例】「江」:原為「長江」專名→變為大水的通稱,屬「擴大式」。
(100、101、102、103年)
取、臉─擴大式
取─原為「捕取耳朵」→擴大詞義,變為一切之取。
臉─「目下頰上也」(晏殊詞「輕紅淡白勻雙臉」)→擴大詞義,變為整個「面」的意思。
宮、墳─縮小式
宮─「一般庶民住宅」→縮小詞義,變為「皇宮」專稱。
墳─原為「大防」,一切隆高物→縮小詞義,變為塚墓之稱。
涕─轉移式
涕為眼淚之義→今詞義轉移,變為「鼻涕」之義。
清‧陳澧《東塾讀書記》:「蓋時有古今,猶地之有東西有南北,相隔遠則言語不同矣。地遠則有翻譯,時遠則有訓詁;有翻譯則能使別國如鄉鄰,有訓詁則能使古今如旦暮,所為通之也,訓詁之功大矣哉!」請說明此段文字的意思與行文主旨。 (102年)
意義:訓詁的產生及功能。
主旨:陳澧主張訓詁的產生與時空語言變遷有關。
有關訓古學的興起,陳澧、齊佩瑢、胡樸安及林尹各有主張,請綜合各家說法,條列說明之。 (103年)
代表學者 | 主要理論 | 內容 |
陳澧 | 時空語言變遷 | 蓋時有古今,猶地之有東西有南北,相隔遠則言語不同矣。地遠則有翻譯,時遠則有訓詁;有翻譯則能使別國如鄉鄰,有訓詁則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謂通之也,訓詁之功大矣哉! |
齊佩瑢 | 語文自然演變 | 1.語音之轉異、2.語言之尋究、3.語義之變遷、 4.語法之改易、5.字體之差別、6.用字之假借、 7.習俗之損益 |
胡樸安 | 古今實際情況發生 | 秦火之後1.文字異同、2.師說各別、3.簡策錯亂 |
林尹 | 時間、空間、人為因素 | 時有古今、地有南北、人有雅俗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