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

大四必修‧訓詁學(一)

自由點閱,請勿自行轉貼

筆記範圍:期末必考題
同源字

來源

某些字本是一詞、同音,後產生細微及分別的意義,而分化成兩個以上的讀音,有時讀音也未不改變,只是用途不同,字形也有所不同,而造成此原因為「古今分化」和「方言差異」。

湅, 也。从水柬聲。

練,湅繒也。从糸柬聲。

鍊,治金也。从金柬聲。

煉,鑠治金也。从火柬聲。

柬有冶之使精之意,四者同音,故同源。

溦,小雨也。从水溦聲。

溟,小雨溟溟也,从水冥聲。

濛,微雨皃。从水蒙聲。

霢,霢霂,小雨也,从水脈聲。

意同小雨、微雨,音近唇聲明紐,故為同源。

娠,女妊身動也。从女辰聲。

震,劈厲振物者。从雨辰聲

振,舉救之也。从手辰聲。

䟴,動也。从足辰聲。

唇,驚也。从口辰聲。

凡從辰之字皆有動之意。

襛,衣厚皃。从衣農聲。

醲,酒厚也。從酉農聲。

濃,露多也。从水農聲。

膿,腫血也。從肉農聲。

穠,花木盛也。從禾農聲。

凡農字皆訓厚。

詖,辨論也。……从言皮聲。

皮,剝取獸革者謂之皮。

柀,黏也。从木皮聲。一曰:析也。

破,石碎也。从石皮聲。

凡从皮皆有分析之意。

蔈,苕之黃華也。从艸票聲。一曰:末也

鏢,刀削末銅也。从金票聲。

標,木杪末也。从木票聲。

金部之鏢、木部之標皆訓末;古謂本末曰本標。


定義

由宋人王子韶所提倡,是以漢字形體結構之特性,而主張從聲符推求字義的學說。

漢字中的形聲字,因「聲符」多半居於形聲字的右邊,故為其學說之重心,學說內容主要是說明形聲字聲符是「聲中兼義」、「聲符示義」,也就是聲符和字義也有一定的關聯。

聲符示義:指的是聲符與其字義具有一定關聯或意義。


不足之處

右文說提供「聲近義通」之基礎,因而出現了兩個謬誤:

  同源詞雖必聲近,但不一定聲旁相同,如超與卓。

  旁相同雖多聲近,但卻無同源,如楚與礎。

有些聲符純粹只是表音而無表義。


四、 反訓

(一)定義

訓詁學中常用的方法,由東晉的郭璞提出。若一字不能依常義來解釋,則使用反面的意義去說明,即以相反的意思為訓。一個詞包括正反兩個義項,是詞義引申發展的結果,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其關係有四:義本相因、假借關係、音轉關係、語變關係。

(二)字例

1.以苦為快

苦字通常的意義,都作痛苦解,快字通常可以解釋為愉快或快速,由於聲音的移轉所造成苦字在古籍中,也有解釋為快速的例子。

2.以臭為香

由於語義的引申所造成。臭字原來只是氣味的總稱。

因為在經典中將其與聲、色、味對舉,不可能是欲香氣相反的臭氣之義,臭字後來變成惡腐之氣,顯然是由於語義的變遷,人們才又造嗅字。

3.以徂為存

說文》:「徂,往也。」、《爾雅‧釋詁》:「徂,在也。」往是前往,徂是存在,存在可以說是不往。

4.以曩為曏

《爾雅‧釋詁》:「曩,久也。」《說文》:「曩,不久也。」因此,曩既是久,又是不久。

5.以故為今

「肆,故,今也。」肆訓故今,是承上起下之詞。

6.以亂為治

亂字通常都解作混亂無條理之義,但說文》《爾雅》皆訓為「治也」,《廣雅》又訓為「理」也,由詞性的轉變活用而造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享閱沙龍 的頭像
    享閱沙龍

    享閱沙龍

    享閱沙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