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

大一必修‧國學導讀筆記

自由點閱,請勿自行轉貼

筆記範圍:詩經

詩經:


是我國最古的詩歌總集,古代稱詩,305,以及有目無辭6篇。孔子用作教材,教授弟子。至戰國晚期,學者尊之為經,始稍為詩經。流行於黃河以北


功能:

1. 不學詩,無以言

2.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蟲魚草木之名。

3.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諱;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4. 一言以蔽之,日:思無邪

5. 溫柔敦厚,詩之教也。

起源/采獻:


采詩

獻詩

作者

民間百姓

公卿大夫

作品

十五國風

雅、頌

動機

天子轉念民族

察知得失

方式

行人之官振木鐸徇於路以采之,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

使公卿列士獻詩,以陳其政

作用

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

考正也

天子諸侯藉以此補察時政,行

善兼備

效果

開之者足戒,言之者無罪


詩的四始

毛詩

風、大雅、小雅、頌

魯詩

關雎-風、鹿鳴-小雅、文王-大雅、清廟-

齊詩

-木、夏-火、秋-金、冬-


詩的正變:

詩經中的風和雅又有正變之說


正聲

變聲

時代背景

盛世

衰世

時間(鄭玄)

西周初葉

懿王以後

特色

安樂和平

困苦怨怒




詩的流變:

*古文家─「毛傳,鄭箋,孔正義」,流傳至今

魯人毛亨以治詩為河澗獻王博士,作〈毛詩故訓傳〉,又稱〈毛詩訓詁傳〉、〈毛傳〉,後傳於趙國毛萇(後人稱其「小毛公」),漢末鄭玄取〈毛傳〉作鄭箋,堂孔穎達奉敕作正義,南宋時朱熹作〈詩集傳〉。

在元、明、清三代皆頌為功令


*今文家─三家詩,以亡佚

三詩

編輯者

興起時間

亡佚時間

魯詩

魯人申培公

漢文帝

西晉

韓詩

燕人韓嬰

漢文帝

北宋(僅存韓詩外傳10)

魯詩

齊人轅固生

漢景帝


詩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漢儒與宋儒解〈詩〉之不同:

漢:〈美刺說〉─政治(諷刺或讚美國君)


宋‧朱熹:國風─回歸「民本」(風俗習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享閱沙龍 的頭像
    享閱沙龍

    享閱沙龍

    享閱沙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