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
大四必修‧中國文學批評史(二)筆記
自由點閱,請勿自行轉貼
一、《莊子》書中哪些篇章出自莊子?其餘篇章言及文藝評論的,又與莊子有何關聯?其中,在寫作方法上有哪些理念?與其他家派相比又有何獨到之處?莊子對書籍的觀點為何?其持論的理由何在?對後世文學批評發展上又有何種影響?請逐一析述之。 (102年)
《莊子》一書只有〈內〉七篇及〈天下篇〉為莊周所作,其他為晚出道家的總集,其中藝術創造論、寫作方法論和書文糟粕論;莊子於藝術創造論中提出「任自然」的意見,其意見除了是對「道」的意見,也是對「藝」的意見,另外也提出「妙造自然」,藉以說明養生的方法,不為文學與藝術而發,且影響後來的自然文藝論,莊子既已提出「自然」,但是文學依舊要發展,代替方法是「真積力久」和「用志不分」。莊子認為藝術及寫作不須依循方法,提出「寫作方法論」,其內容以扈言、重言和寓言為主,屈原的作品中也充滿莊子的方法,但是兩者的用法不同,屈原用以言情,莊子用以說理。莊子將書籍文學視為「糟粕」的原因有二:一是書不過語和文學主觀;裝子認為語言文字表達並非客觀,還有文學是由自然及人生所形成,通過作者主觀的觀察和炮製,與其主張「任自然」有衝突。
二、何謂「正言若反」?試指陳其來源出處及在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及影響若何?並將《莊子》書中所言及的文藝評論,試簡要析述之。 (103年)
老子提出「正言若反」,即「以一種看似否定的描述方式,對某種價值加以肯定;以反面的論述,彰顯價值的正面意義」,影響後代的微詞派發展。莊子的「藝術創造論」中提出「任自然」的意見,其意見除了是對「道」的意見,也是對「藝」的意見,另外也提出「妙造自然」,藉以說明養生的方法,不為文學與藝術而發,且影響後來的自然文藝論,莊子既已提出「自然」,但是文學依舊要發展,代替方法是「真積力久」和「用志不分」。
三、韓非子對文學、文學之士乃至文、質的態度及主張為何?其持論的理由何在?若與儒、墨相比,其差異性的根本原由又為何?試分別舉例說明之。 (102、103年)
韓非主張文學為「一切學問」,其反對文學的原因和政治哲學有關。人們若是具備學問,對於事物的想法和異說越多,容易造成其所推行的制度與法典受到阻擾。儒家和墨家對於文學的看法和韓非相同,但是他們積極提倡文學,其造因是政治哲學不同,儒墨政治哲學是積極的勸導,勸導必須以學問為基礎,恰恰是韓非不用之因,並且主張消極限制的原因,其限制即以國家成文法典為重。
四、兩漢文壇有何種特殊現象?其成因與結果各如何?對後代文學批評的發展又產生何種影響?並請列舉實例以証說之。 (101年)
兩漢主張功用主義,使詩經的地位逐漸崇高,但是汩沒其真義。周秦諸子詩說雖然具備功用主義的內涵,可是有文學之外的價值,荀子詩說除了延續其說法,其認為詩經有裁判一切禮俗正覺的職責與功能,漢代詩說承接荀子,則具有「聖道王功」之意。
漢代強調《詩經》的功能,其中有三種之說,陸賈認為以詩存在的狀態解釋其內容,及提出八種詩的功用:矯以雅僻、砥礪鈍才、雕琢文邪、抑定狐疑、通塞理順和辯別是非,賈誼認為「詩者,志德之理而明其指,令人緣之以自成也。」,董仲舒則認為《詩》道志,故長於質,即《詩經》以內容為重。
五、兩漢文壇有何奇特現象?其肇因為何?從孔、孟、荀的述詩與兩漢著論、注疏的離經之傳,對詩的態度、方法上有何同異?請分別舉例証說之。 (103年)
兩漢主張功用主義,使詩經的地位逐漸崇高,但是汩沒其真義。周秦諸子詩說雖然具備功用主義的內涵,可是有文學之外的價值,荀子詩說除了延續其說法,其認為詩經有裁判一切禮俗正覺的職責與功能,漢代詩說承接荀子,則具有「聖道王功」之意。
漢代強調《詩經》的功能,其中有三種之說,陸賈認為以詩存在的狀態解釋其內容,及提出八種詩的功用:矯以雅僻、砥礪鈍才、雕琢文邪、抑定狐疑、通塞理順和辯別是非,賈誼認為「詩者,志德之理而明其指,令人緣之以自成也。」,董仲舒則認為《詩》道志,故長於質,即《詩經》以內容為重。
《詩經》真義的汩沒來自於經學家,其受陰陽家的影響和繼承儒家的觀念,使其不出於聖道王功,流於五行讖緯,並加諸「美」和「刺」的道理。雖然兩漢以禮教及道德觀念曲解《詩經》,但是影響其在歷史上的地位。
六、在兩漢文學批評史上稱之為奇蹟的現象是什麼?肇致的原由為何?對後世又產生何種影響?並請各舉相應實例以証說之。 (102年)
兩漢主張功用主義,使詩經的地位逐漸崇高,但是汩沒其真義。周秦諸子詩說雖然具備功用主義的內涵,可是有文學之外的價值,荀子詩說除了延續其說法,其認為詩經有裁判一切禮俗正覺的職責與功能,漢代詩說承接荀子,則具有「聖道王功」之意。
漢代強調《詩經》的功能,其中有三種之說,陸賈認為以詩存在的狀態解釋其內容,及提出八種詩的功用:矯以雅僻、砥礪鈍才、雕琢文邪、抑定狐疑、通塞理順和辯別是非,賈誼認為「詩者,志德之理而明其指,令人緣之以自成也。」,董仲舒則認為《詩》道志,故長於質,即《詩經》以內容為重。
《詩經》真義的汩沒來自於經學家,其受陰陽家的影響和繼承儒家的觀念,使其不出於聖道王功,流於五行讖緯,並加諸「美」和「刺」的道理。雖然兩漢以禮教及道德觀念曲解《詩經》,但是影響其在歷史上的地位。
七、兩漢著作界有何現象?影響所及,批評對象的類別有如何的分辨?請就兩漢批評家中各舉一位,說明其對文章的觀點,並較論兩者之間的同異,及其所代表的意義。 (102年)
漢代和《詩經》相關的著作有衛宏《毛詩序》和鄭玄《詩譜‧序》,兩者是「美刺」的另一種說法,雖然有礙於文學鑑賞,但是影響後代對《詩經》的批評發展。衛宏《毛詩序》分為大序和小序,大序全文長,主要內容為總論《詩經》,小序則是針對每篇有數言之評論,是作者與其「美刺」的附會。詩大序詩說分為三點:詩言志、詩與政教的關係和詩的六義四始。衛宏承襲《樂記》之說法,認為「詩言志」,「詩者,志之所之也」,但是兩者之差別在於所著重的重點不同,《樂記》著重詩之「樂」,《毛詩序》則是詩。衛宏認為詩與政教的關係在於「聖道王功」,「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是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毛詩序》影響詩的分類,詩的六義是風、賦、比、興、雅、頌,而四始則有兩種說法,一種為〈南〉、〈風〉、〈雅〉、〈頌〉,另一種為〈風〉、〈大雅〉、〈小雅〉、〈頌〉,因為時代沿襲,至漢代時人們已經遺忘〈南〉,但是堅持四始之分類,故將〈雅〉分為〈大雅〉和〈小雅〉。
鄭玄在《詩譜‧序》提出「詩的起源」、「詩的功能」和「詩的正變」。鄭玄是最早提出「詩的起源」者,雖然其說法是錯誤的,但是其影響後代學者對《詩經》起源的研究。鄭玄認為詩的功能在於「美刺作用」,不僅在美刺過去的事實,也匡正未來的行動。「詩的正變」即「詩與政教的關係」,《毛詩序》中已經提到「詩的正變」,其內容側重詩的產生,由於詩有安樂怨怒之哀思之分,故政有治亂和王國之別,但是《詩譜‧序》除了詳加敘述「詩的正變」,還有側重詩的作用,例如:「勤民恤功,昭事上帝」為正風正雅及頌聲的讚美,「若違而勿用」則為變風變雅的譏諷。
八、何謂「詩大序」?是何人所作?其內容有何重要性?《詩譜》又是何人所作?其性質若何?其中關於詩論主張的,是出自哪一部分?其內容如何?對後世文學批評有何影響?請逐一析述之。 (101年)
「詩大序」是衛宏所作,其內容分為三點:詩言志、詩與政教的關係和詩的六義四始。衛宏承襲《樂記》之說法,認為「詩言志」,「詩者,志之所之也」,但是兩者之差別在於所著重的重點不同,《樂記》著重詩之「樂」,《毛詩序》則是詩。衛宏認為詩與政教的關係在於「聖道王功」,「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是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毛詩序》影響詩的分類,詩的六義是風、賦、比、興、雅、頌,而四始則有兩種說法,一種為〈南〉、〈風〉、〈雅〉、〈頌〉,另一種為〈風〉、〈大雅〉、〈小雅〉、〈頌〉,因為時代沿襲,至漢代時人們已經遺忘〈南〉,但是堅持四始之分類,故將〈雅〉分為〈大雅〉和〈小雅〉。雖然衛宏的詩說即為「美刺」的一種說法,其詩說有礙於文學鑑賞,但是影響後代對《詩經》的批評發展。
九、請分別指出《毛詩序》、《詩譜•序》的作者為何?二者對於「詩與政教的關係」的看法若何?並請較論其間的同異之處。 (103年)
《毛詩序》和《詩譜‧序》的作者分別為衛宏和鄭玄,衛宏認為詩與政教的關係在於「聖道王功」,由於詩有安樂怨怒之哀思之分,使政有治亂和王國之別,「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是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可見《毛詩序》側重詩的產生,而鄭玄除了詳加敘述「詩的正變」,還有側重詩的作用,例如:「勤民恤功,昭事上帝」為正風正雅及頌聲的讚美,「若違而勿用」則為變風變雅的譏諷,兩者其實是「美刺」的另一種說法,雖然有礙於文學鑑賞,但是影響後代對《詩經》的批評發展。
兩漢時齊、魯、韓、毛各家對賦、比、興的說法是如何的?請以鄭玄、鄭司農為例,試較論二人對賦、比、興的解說有何同異之處?再者,孔子所云「詩可以興」,和賦比興的「興」是否相同? (101年)
《毛詩序》只解釋〈風〉、〈雅〉、〈頌〉,未解釋賦、比、興,齊、魯、韓有無解釋則不可考。鄭司農認為「比」為「比方」,「興」為「託事」,鄭玄則認為「比」是用於「刺惡」,「興」是用於「勸善」,而孔子曾說「詩可以興」,不過示範論詩對讀者感發興起的力量,與賦比興的方法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