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由點閱,請勿自行轉貼
筆記範圍: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
嬰兒反射動作:巴賓斯反射、抓握反射、莫洛反射、游泳反射、踏步反射、追蹤反射
幼兒發展模式:機械論模式、機體論模式、情境論模式
復演論
由赫爾(Stanley Hall)提出,他認為人類個體自幼到成熟的過程,即是代表人類自原始到現代的進化重演,此說法受達爾文進化論影響。
時期 | 年齡 | 特色 | 代表復演社會 |
嬰兒期 | 出生-4歲 | 感官與動作探索 | 原始蠻荒 |
兒童期 | 5-7歲 | 遊戲、幻想、冒險 | 狩獵 |
少年期 | 8-12歲 | 技術學習與常規訓練 | 農牧 |
青少年期 | 13-24歲 | 愛、崇敬、服務 | 現代 |
皮亞傑(Piaget)認知發展論
思考基本傾向
影響因素
生理成熟、活動、社會經驗、平衡與自我調節
守恆作用:
又稱「保留概念」,能對一個以上的事物屬性同時注意,且不影響個體知覺經驗,其成功的三要素為同一性、互補性和可逆性。
同一性:X=X;互補性:A=B+C;可逆性:5+4=9,9-4=5
Thomas L. Good和Jere Brophy提出守恆發展順序:數量(6-7) →質量(6-7)→長度(6-7)→液體(6-7)→面積(7)→重量(9-12)→體積(11-12)保留概念。
後皮亞傑學派
芭頓(M. Parten)─社會性互動遊戲理論
年齡 | 行為模式 | 兒童遊戲狀況 |
1歲前 | 無所事事行為 | 毫無目的遊蕩或在情境角落發呆 |
1歲前 | 旁觀行為 | 不參與活動,觀看他人 |
2-2.5歲 | 單獨行為 | 獨自玩,不與人交談 |
2.5-3.5歲 | 平行遊戲 | 與鄰近兒童玩的相同,卻不與人交談 |
3.5-4歲 | 聯合遊戲 | 和同儕一起玩,卻沒有分工關係 |
4.5歲後 | 合作遊戲 | 共達目的,一起合作 |
社會文化
維果斯基認為社會文化影響兒童成長及成人行為,透過社會學習歷程可以助於其認知發展,兒童的智能發展也是根據了解文化及歷史脈絡而來,主張學習先於發展。
可能發展區(ZPD)
兒童能夠達到的能力,與經由別人給予所能達到的水平,兩者之間的差距,便是「可能發展區」。
範圍─教學內容高於學習者能力
動態本質─隨對象學習能力改變,促使其具備更多能力及技巧
差異─依照對象之ZPD給予不同協助
交互式教學
由教師及學生分別扮演討論中的領導角色,此策略用以訓練閱讀能力較低落的學生。
情境認知理論
強調學習者應在真實情境中進行,才得以真正應用知識。
五、結論─認知發展論比較
皮亞傑 | 維高斯基 |
運思前期出現自我中心語言 | 自言自語幫助兒童思考 |
發展先於教學,實施個別化教學 | 教學先於發展,藉課程設計引導學生情意發展 |
認知發展的生物性(不連續現象) | 認知發展的社會性(連續現象) |
個體主觀認知建構 | 社會文化影響 |
社會互動可以促進認知發展 |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