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點閱,請勿自行轉貼

筆記範圍:比較教育歷史發展
階段

時期

發展內容

研究方法

代表人物

1900年以前

主觀借用時期

各國教育制度現況之表面描述

傳統主觀

朱利安、庫辛、曼恩、阿諾德

1900-1960年以前

重要影響因素時期

各國教育制度背後因素

賽德勒、康德爾、韓斯、馬林遜

1960

科學研究時期

發展期

教育研究需要科學化

社會科學方法

貝瑞德、霍姆斯、諾亞及艾克斯坦、亞秋兒

1970

科學研究時期

停滯期

比較教育學者國家分布擴大、國際開發教育及學會快速發展、

社會科學理論

(重視質性方法)

1980

科學研究時期

反省期

注意課程與學校內部的問題

Gardner、馬斯曼

1990

科學研究時期

重整期

方法論的探討、比較理論的多樣化

2000

科學研究時期

復興期

發展方法論、研究領域擴充


第二階段─重視影響因素時期(1900~1960年以前)

第三階段─科學研究時期(1960年以後)

霍姆斯(B. Holmes):提出問題中心法,以及四步驟(選定及分析問題、擬定解決的政策方案、確定各有關因素、預測可能發生的結果)

第四階段─後現代、後結構、後殖民時期(1980年之後)

1.加德納(Gardner)─多元智能理論


2.馬斯曼(V.L. Masemann)─批判民族誌分析各國教育改革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享閱沙龍 的頭像
    享閱沙龍

    享閱沙龍

    享閱沙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