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點閱,請勿自行轉貼

筆記範圍: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
嬰兒反射動作:巴賓斯反射、抓握反射、莫洛反射、游泳反射、踏步反射、追蹤反射
幼兒發展模式:機械論模式、機體論模式、情境論模式

復演論
由赫爾(Stanley Hall)提出,他認為人類個體自幼到成熟的過程,即是代表人類自原始到現代的進化重演,此說法受達爾文進化論影響。
時期
年齡
特色
代表復演社會
嬰兒期
出生-4
感官與動作探索
原始蠻荒
兒童期
5-7
遊戲、幻想、冒險
狩獵
少年期
8-12
技術學習與常規訓練
農牧
青少年期
13-24
愛、崇敬、服務
現代

皮亞傑(Piaget)認知發展論
思考基本傾向
影響因素
生理成熟、活動、社會經驗、平衡與自我調節

守恆作用:
又稱「保留概念」,能對一個以上的事物屬性同時注意,且不影響個體知覺經驗,其成功的三要素為同一性、互補性和可逆性。
同一性:X=X;互補性:A=B+C;可逆性:5+4=99-4=5
Thomas L. GoodJere Brophy提出守恆發展順序:數量(6-7) 質量(6-7)長度(6-7)液體(6-7)面積(7)重量(9-12)體積(11-12)保留概念。

後皮亞傑學派
芭頓(M. Parten)─社會性互動遊戲理論
年齡
行為模式
兒童遊戲狀況
1歲前
無所事事行為
毫無目的遊蕩或在情境角落發呆
1歲前
旁觀行為
不參與活動,觀看他人
2-2.5
單獨行為
獨自玩,不與人交談
2.5-3.5
平行遊戲
與鄰近兒童玩的相同,卻不與人交談
3.5-4
聯合遊戲
和同儕一起玩,卻沒有分工關係
4.5歲後
合作遊戲
共達目的,一起合作

社會文化
維果斯基認為社會文化影響兒童成長及成人行為,透過社會學習歷程可以助於其認知發展,兒童的智能發展也是根據了解文化及歷史脈絡而來,主張學習先於發展。

可能發展區(ZPD)
兒童能夠達到的能力,與經由別人給予所能達到的水平,兩者之間的差距,便是「可能發展區」。
範圍─教學內容高於學習者能力
動態本質─隨對象學習能力改變,促使其具備更多能力及技巧
差異─依照對象之ZPD給予不同協助

交互式教學
由教師及學生分別扮演討論中的領導角色,此策略用以訓練閱讀能力較低落的學生。

情境認知理論
強調學習者應在真實情境中進行,才得以真正應用知識。

五、結論─認知發展論比較
皮亞傑
維高斯基
運思前期出現自我中心語言
自言自語幫助兒童思考
發展先於教學,實施個別化教學
教學先於發展,藉課程設計引導學生情意發展
認知發展的生物性(不連續現象)
認知發展的社會性(連續現象)
個體主觀認知建構
社會文化影響
社會互動可以促進認知發展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享閱沙龍 的頭像
    享閱沙龍

    享閱沙龍

    享閱沙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